2021年扬州新增高标准农田19.3万亩

交汇点讯 12月22日上午,记者从扬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新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9.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0多万亩,改善除涝面积40多万亩。自2011年以来,扬州市共投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57.12亿元,累计建成并完成上图入库面积279.89万亩。


据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冯龙庆介绍,今年扬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主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根据扬州市农业资源禀赋,制定《扬州市“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扬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0-2022年)》。在“三线三区”打造了一批规模连片10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区基本建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产稳产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累计建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50多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农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增效和降本的“三增一降”良好效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平均亩产提高10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租金平均每亩上涨200元;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先后在江都吴桥、邗江区杨寿、高邮甘垛、仪征月塘开展生态型高标准农田试点;通过统筹秸秆全量还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投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2个等级;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广一体化自动灌溉泵站、管道输水、远程智能控制等高效节水新技术、新应用,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近3万亩;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田建设安全产工作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将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生命线,建立“部门监管、专业监理、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监管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


记者了解到,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将提升粮食产能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聚焦重点区域,创新工作举措,持续加快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步伐,坚决抗稳粮食安全生产重任,努力开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局面。以国家和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为指导,抓紧组织编制《扬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县级规划,“十四五”期间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88万亩以上。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设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坚持项目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乡村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明年开始,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从1750元/亩,提高3000元/亩,改造提升投资标准为每亩2000元。充分挖掘扬州耕地资源需求,加大争取资金力度,用好用足上级资金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注重选择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聚集较好的地方作为项目区,鼓励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探索试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核定、调剂和收益分配机制,将核定后的新增耕地及时纳入补充耕地指标库,推动资源变资金;围绕规模发展,实施以村为单元、镇为单位建设模式,推广“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再配套”的建设机制,推进小田并大田、推进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生态发展,以农田灌排系统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衔接为重点,强化生态措施投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动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围绕产业发展,开展针对性规划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引导耕地资源的流转和整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围绕民生发展,将高标准农田与美丽田园建设相融合,美化工程外观设计,让农村变成能唤起乡愁的“好地方”。


会上,扬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李文西发布该市耕地质量信息。他表示,从十年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数据来看,该市土壤肥力整体表现出“二增三稳”的变化趋势:2011-2020年扬州市土壤有机质、全氮呈增加趋势,有效磷、速效钾、pH值含量稳定趋势。针对退化土壤类型,以土壤酸化、盐渍化、养分非均衡化等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改、培、保、建、控”为路径,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区为重点,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培沃土、护净土、治脏土,提升耕地内在质量。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综合监测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摸清耕地质量家底。实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持续推进化肥用量持续下降、有机肥应用比重不断提高、绿色优质专用高端产品供给不断增强,同时加快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


通讯员 胡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源 实习生 张韦


编辑: 李鑫津


相关文章

相关解决方案

0571-86056609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