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粮仓”保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新突破(2019-2021建成高标准农田61.82万亩)

近年来,保山市各级党委、政府以提高粮食产能,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出发点,聚焦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助力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至2021年,保山市投入各级财政资金69479.96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1.82万亩,直接受益农户10.58万户43.44万人,项目区土地流转面积1.53万亩,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1.35亿元,项目区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个,农业龙头企业5个,农民合作组织8个,种粮大户11个。保山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强规划 明确建设思路


结合国家、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高标准农田提出的目标任务,编制完成“2019-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清单”,优先在“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国家认定的制种基地区域进行规划,重点打造三条高标准农田示范带:围绕美丽保山,在县城和集镇打造“美丽田园风光带”;围绕绿色食品牌,建设“三江流域特色产业基地”;围绕167.78公里边境线,打造“国门高标准农田示范带”。截至目前,已争取到上级财政资金93625.87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8.06万亩。


重管理 打造精品工程


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在2020年底指导四个脱贫县将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纳入涉农资金项目库,具体落实到乡镇和地块。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市政府组织五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发展改革、财政和农业农村部门主要领导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召开推进会,在项目一线和田间地头落实省厅工作部署、观摩学习建设成效,明确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坝区、山区分区域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建立“一部六牌一险一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即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设立项目资金公示牌、工程技术标准牌、水泥砂浆配合比牌、工程倒计时牌、共产党员义务监督牌、安全文明施工牌等六牌,督促施工单位购买集体工伤保险,以项目为单位建立施工微信群,每天上传施工现场照片、视频、施工和监理日志。确保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2021年,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2.21万亩,超省级下达任务数1.04万亩,完成率达104.9%,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48个,超省级下达任务数5个。


突重点 提升粮食产能


坚持将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作为建设重点,采取工程、农艺、生物措施综合治理,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2019年至2021年共实施36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61.82万亩,2020年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5.3级,较2018年的5.52级,提升了0.22个等级。亩均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76.8公斤,2021年,保山市人均粮食产量602千克,粮食总产量146.4万吨,同比增长0.2%;粮食单产370.4千克,同比增长0.17%,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补短板 夯实基础设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以解决项目区基础设施短板为导向,集中资金对项目区进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综合治理,在项目区平整土地、坡改梯,修建小型集雨设施,架设管道,衬砌渠道,修建机耕路,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2019年至2021年,保山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共修建和硬化机耕道路665.37公里,修建小型集雨设施422座、塘坝22座、泵站5个,蓄水池容量8807.64万立方米,衬砌渠道632.82公里,架设排水暗渠管道16608.58公里,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1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4.8万亩,新增机耕面积12.9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


促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项目区建设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初衷,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满意度。项目区通过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农民增收途径,得到项目区干部、群众高度认可。2020年隆阳区在西邑乡鲁图村、红土村、真峰村、集中村、熊洞村5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15000亩,新建灌溉与排水工程22条22.76千米;新建取水坝1座;新建引水管道3条17.83千米;新建田间道23条22.72千米土地平整(坡改梯)面积1239.84亩。项目区受益农户4482户16789人。项目实施后,土地由项目所在村统一进行流转,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高产特色作物适度规模发展,发展种植烟后青豌豆1350亩,羊肚菌140余亩,土地产值从2000元增加到8000元,其中羊肚菌产业亩均产值更是达到2万元,村中妇女、老人等弱劳力通过到田间打工,每天务工收入80元至100元不等,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真正做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重科技 创建绿色农田


项目区注重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酸化改良等技术模式单一或综合措施覆盖面积达90%以上,注重动员和引导群众增施有机肥,进行保土耕作和种植,有效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稳定,优化农田景观,为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2019年至2021年,保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在项目区实施单一或综合农艺措施55.63万亩,建设永久性耕地质量监测点19个、补充调查监测点29个,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44万亩,重点在山区和半山区平整土地、坡改梯1.5万亩,岸坡防护工程1.9公里。


兼统筹 加强建后保障


坚持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置于与建设同等重要地位,按照“谁受益 , 谁管护”的原则,压实高标准农田受益主体管护责任。通过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用好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农民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筹集管护资金,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推行用水自治。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产权归农民用水合作社所有,由其作为管护主体,承担管护责任。


今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将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抓细抓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全市计划建设50万亩高标准农田,围绕粮食安全、服务产业发展、撬动社会资本以奖代补、吸引金融资本(含保险)参与、绿色生态农田建设、建后管护等方面,打造7个示范点,分别是隆阳区潞江坝高标准农田服务田园综合体建设示范点、芒宽乡水价改革推动建后管护示范点,施甸县旧城坝低热河谷综合开发示范点,腾冲市中和镇农旅田园综合体示范点、明光镇新时代强边富民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昌宁县更戛乡、大田坝乡高标准农田服务粮食蔗糖产业发展示范点,截至目前,第一批财政专项高标准农田26.24万亩建设任务已完成招标公示工作。


来源:保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相关文章

相关解决方案

0571-86056609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